编者按:
2014年度中科院青年科学家奖评选揭晓,经单位推荐、专家组评审及中科院人才事情向导小组审定,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吕金虎等10位青年学者获得中科院青年科学家奖。模范的实力是无限的!为了勉励国科大青年学子坚持走科研的蹊径,本刊策划了专题《国科大学子与青年科学家面扑面》,并将陆续刊登10位青年科学家的科研人生故事以飧读者。
“凡事我都不喜欢中途而废,我会一直坚持到终点。”刘江是北京基因组研究所引进的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钟爱长跑的他在研究生时代还加入过北京马拉松角逐;蛐硎浅づ苣ロ铝怂娜托,他的眼鲜明得格外坚贞。这位年轻的学者经由多年默默无闻的起劲,以斑马鱼为模子,证实晰父本的DNA甲基化图谱,而非母本,被斑马鱼早期胚胎继续。这一理论有助于揭开从受精卵到个体发育的神秘,为表观遗传学的研究做出了主要的孝顺。2013年,相关论文被国际顶尖杂志《细胞》以封面文章形式揭晓。
2009年,刘江进入北京基因组所事情。五年时间里,他已经在国际着名期刊《Cell》和《Cancer cell》上揭晓了三篇高水平文章。与众多偕行相比,刘江课题组的论文数目并未几,但毋庸置疑,他们在国际表观遗传学的研究领域处于领先职位。
从团队建设至今,刘江只有两位结业生,而他们划分获得了中科院“含金量”最高的院长特殊奖和院长优异奖。在不久前,刘江也获得了2014年度“兴发娱乐青年科学家奖”。他事实是怎样的一位青年科学家?笔者走近了刘江的科研人生。
探索神秘 坚持究竟
走进刘江的办公室,墙壁上悬挂的一张显示受精历程的图片赫然在目,这是一张放大了的《Cell》杂志的封面,画面上鲜亮的红色给人以强烈的震撼,而偌大的卵细胞犹如一轮光线四射的红日,被众多灵动的精子困绕着。这是《Cell》杂志上揭晓的第一篇所有通讯作者和第一作者都是中国人的封面文章——2013年刘江课题组揭晓的《Sperm, but Not Oocyte, DNA Methylome Is Inherited by Zebrafish Early Embryos》一文。
作为遗传物质的载体,DNA可以稳固地从怙恃遗传到子代中去。可是一个受精卵细胞发育成一个包括多种差别细胞、组织和器官的重大生命个体,这其中依然有许多未解之谜。自上世纪八十年月,表观遗传学的研究逐步开展,人们熟悉到DNA序列外的某些转变,如DNA甲基化,可以调控基因的表达和个体的体现。刘江课题组通过对斑马鱼的实验研究,发明精子的DNA甲基化图谱可以被遗传到子代中,并在胚胎早期发育中起主要作用。这是天下上首次通过实验证实晰某些表观遗传信息也可以被完整地遗传,并倾覆了关于早期胚胎发育险些所有由卵子决议的古板看法。
在这被誉为将“修改教科书的效果”的背后是刘江课题组艰辛的支付,研究历程并非一帆风顺。在研究事情开展初期,课题组一经投入很是大的精神以及财力网络和丈量精子、卵子的甲基化图谱,但最后获得的效果不可知足研究的需要,所有的投入和支付所有付诸东流。在这一重大攻击下,刘江没有指责学生们,更没有气馁,他斩钉截铁地告诉同砚们:“做研究,纵然遇到了很大的难题,我们都必需坚持究竟。纵然我们做的没别人快,研究效果被别人争先揭晓了,我们也要坚持究竟。”在他的勉励下,课题组成员重整旗鼓,重新做起。《Cell》杂志上的这篇文章是刘江回国后揭晓的第一篇文章,这就意味着他回国后近四年时间里没有揭晓任何文章,这种压力可想而知!“刘先生肩负着很大的压力,可是他历来不在我们眼前吐露,总是营造起劲乐观的实验室气氛。”课题组的学生说道。
“做科研的要害在于你想做什么,你想解决什么样的问题。你所要解决的问题的高度,决议了你做科研效果的意义。”刘江说道,“我一直试图解决遗传学、发育学最基础的问题。”从小,刘江就特殊敬重爱因斯坦那种勇于挑战古板的精神,时至今日,刘江在探索遗逼真秘的蹊径上,仍不惧艰险,勇往直前。今年5月,《Cell》揭晓了刘江团队与南京大学黄行许团队的相助研究效果,展现了哺乳动物中子代继续亲代DNA甲基化图谱的纪律,更新了关于受精之后DNA甲基化图谱重新编程的古板熟悉。
从“差生”到青年科学家
“上小学时,我的学习效果是倒数的。”刘江说自己在学业上“开窍得较量晚”,上了初中,效果才逐步变好。那时的刘江对课本的学习不大上心,可是他对《动物天下》却情有独钟,“《动物天下》让我以为生命很是神奇,引发了我的好奇心。”生命是怎样爆发的?生物界为什么云云富厚多彩?小小年岁的刘江对生命的本源爆发了极大的兴趣,而这些问题也深深地烙进了他的脑海里。报考大学时,刘江绝不犹豫地填报了生物学专业。
在大学和研究生时代,随着学习的深入和见识的增添,刘江愈发地喜欢上了生物学的研究。在此时代,刘江还普遍地涉猎了文学、哲学、艺术领域的书籍,大部头的《资源论》他也重新读到尾。只管这些看起来与科学没有直接的关系,可对刘江的头脑方法爆发了很大的影响,他说:“课本上的内容是基础,而课本以外的知识往往决议了一小我私家头脑的方法。”他勉励同砚们要普遍阅读,不要拘泥于专业书籍。
2003年至2009年,刘江先后在美国密西根大学、耶鲁大学医学院、芝加哥大学等高校举行科研事情。“在外洋,我最主要的收获是知道了什么是研究。研究是一个探索神秘的历程,并且一定是好奇心驱动的。在外洋,我换了一次科研偏向;回国后,我又从肿瘤机制研究领域转变到表观遗传学领域。我以为做科研一定要做能诠释自然神秘的事情。”只管刘江实验过差别的研究领域,他现在所从事的表观遗传学研究也与他研究生、博士后时代开展的事情相距较远,但一旦认定目的后,无论有多大的难题,刘江都会把这件事有始有终地做完、做好、做精。
从美国回北京的第二个星期天早上,刘江骑自行车去找屋子,花了一天的时间,当晚就签了买房协议,在北京安了家,这也是他人生一个新的起点。刘江对我国科研事业的生长很是有信心,他以为现在海内的科研条件与他读研究生时已经“不可同日而语”。他自豪地说:“我现在的实验室不比外洋所在的实验室差。”
这一起走来,刘江说:“好奇心驱动了我做科研的整个历程。”在探索未知领域的研究历程中,实验效果与最初的假设截然不同的情形时有爆发,正是这些“意外”引发了他的好奇心,让他兴致盎然,容光焕发地去寻找谜底。出生在蓬莱的刘江,小时间常去海边玩耍嬉戏,而现在,站在这片知识海洋眼前,刘江始终持有那份孩提时纯粹、优美的好奇心,习惯做谁人在海边拾贝壳的孩子。他说:“我特殊想知道那些未知的事物,喜欢探索自然纪律、生命和遗传的神秘。在整个科研生涯里,我的每一步都是自己选择的。做科研,不但要选对,并且要坚持究竟。”
创立条件 勉励立异
“在实验室里,我的一个主要的使命就是为学生们创立条件。我们举行研究的课题不会局限于实验室是否已经具有相关的实验条件或装备,只要是有意义的、需要做的研究,我们都会创立条件去实现。”刘江这样说道,更是这样做的。
刘江以为,做科研虽然需要“天性”,但为学生“创立条件”,一直勉励、引发他们的潜能,磨炼学生的科研头脑和发明、剖析息争决问题的能力也十分须要。选题时,刘江会让学生在多个研究课题中,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一个来睁开事情。“做科研,难免有竞争,我们不比任何人智慧,你一定要在思绪上或要领上有突破,才华有新的发明。”在研究的历程中,他勉励学生们去立异思绪和要领。在实验室里,不管多珍贵的样品,刘江都勉励学生大胆去实验,告诉他们:“我允许你出错。”团队建设之初,从事近一年的事情失败之后,刘江对学生们说:“我们必需继续做,既然交了学费,就不可白交。我允许你们失败,若是有责任,我肩负。纵然别人在我们前面做出了效果、发了文章,我们也不要放弃,也要做究竟。”
刘江是个七岁男孩的爸爸,在实验室,他总是称呼学生为“孩子们”,关爱之情溢于言表,他看待这些“孩子们”也就像对自己的孩子一样。透过刘江办公室的玻璃,就可以望见学生们的办公桌,“孩子们”的一样平常生涯他都能一目了然。若是某位学生在科研或者情绪上受到波折了,刘江总是愿意谛听他们的疑心,为他们解决种种问题。刘江课题组成员相互关爱,亲如一家,与他这位好家长有很大的关系。无论是对自己的孩子照旧学生,刘江也特殊注重作育他们的自力性。“现在许多孩子都缺乏自力性,凡事都指望别人为他们准备好?蒲心芰κ且坏阋坏卫刍,然后逐渐解决主要的科学问题。”刘江以为波折教育很有须要,从那里摔倒就从那里爬起来,他希望“孩子们”有遭受失败的勇气。
研究生二年级的李从儒是跨专业来刘江课题组的,刚最先遇到的难题比别人要多一些,刘江就安排她坐在离自己的办公室较近的位置,利便她随时讨教。去年李从儒花了三个月的时间做一项研究,但实验效果很是不睬想。沮丧的她向刘江表达了自己的愧疚和歉意,这时刘江告诉她,失败是在所难免的,勉励她不要气馁。听了先生的话,李从儒逐渐走出了实验失败的失踪情绪。她说:“刘先生总是很认真、全身心地投入到科研中,愿意为之遭受种种压力,担负任何责任。”当谈论起科研上的新发明、新想法时,刘江“眼睛里闪动着光”,那份激动和兴奋之情也深深熏染了在场的学生。李从儒一经对是否读研很纠结,但一年的实验室生涯下来,现在已不是问题。她说,她已经决议读博了,由于她遇见了一位“好先生”。
刘江曾这样对学生说过,科学家有两个基本的义务:一个是要与科研偕行相互资助,不求回报;另一个则是要作育好“孩子们”。无论是科研照旧生涯上,刘江的一言一行都散发着正能量,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改变着身边的人。
——转自《国科大》(电子版) 2014年 第4期
原文地点:http://www.gucas.ac.cn/site/39?d=6519